close

  英雄人物,我最欽佩的還是樂毅。

  在華人社會裡被視成智慧和忠心化身的諸葛亮曾自比管仲、樂毅,那現代人對管、樂兩人又知道多少?管仲因為齊桓公而得名,孔子也說若不是管仲,那漢人恐怕也要穿胡服了。管仲是個很优秀的政治家,外交上提倡尊王攘夷其實也就和『挾天子令諸候』差不多,董事長給別人當,我當總經理發號司令就好。內政上,我最欣賞他的『飽暖而知榮辱』,在兩千多年前他就知道讓百姓有得吃住後,才能談其他的問題把經濟問題放在最高點,是故管仲能留名於青史是有原因的。

    可是樂毅大概只在『毋忘在莒』的故事裡扮演悲情的燕國將領而被後世人知其名吧?簡要說一下這個故事,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地處河北的燕國因發生內亂而被位於山東的齊國攻佔,後來燕國復國成功,燕昭王及位。

  燕昭王一心想雪國破之恥,向國際社會徵求人才(可惜那時沒104),由於昭王非常誠心,的確來了很多人物。而樂毅就是其中之一,他本是趙國人,燕昭王非常重用他。

  『寡人最想做的就是踏平齊國!』昭王常這樣感嘆。但樂毅很客觀分析出條件不夠,兩國實力落差太大,燕國在生息多後才聯合秦、韓、趙、魏,五國一同擊破了齊國主力,此時樂毅主張秦和韓國因為和齊國土地沒有接壤,無法占領土地而給這兩國財寶後打發他們退兵,再請魏國轉兵宋國,並把請趙國入兵河北地區,這樣,樂毅再獨自領燕軍追擊敗破的齊兵。這裡就能看出樂毅在外交和軍事上的長才。

  再來的發展就是我們比較常聽到的火牛陣的故事。樂毅五年內擊破齊國七十個城池,唯有莒和即墨兩地攻不下。這時燕昭王去世,惠王及位,齊國用反間計,說樂毅有心賴在齊國當王,惠王就派騎劫取代樂毅,樂毅便逃往趙國,而齊軍也得以復國。

  這是簡化過的故事,如果細看這個事件,就會發覺樂毅的偉大之處。

  首先,樂毅占領齊地五年之內,提拔數百位的齊人為官,或留原地或往燕地,安撫百姓,他是存心要永遠殖民齊國。我們可以想像,齊國的人口在戰國時代可能是最多的,而位於北方的燕國卻可以五年內穩定局面,靠得不可能是軍事上力量,必然是領導者的殖民手段出色。樂毅統領下的燕軍根本不急於破莒城和即墨,(七十城都在我口袋裡,還差兩個?)更可能樂毅想讓這兩城自動投降。可惜的是大家熟知的火牛陣故事裡,取代樂毅的騎劫又是挖齊人的祖墓、又是割齊人鼻子的措施剛好和樂毅的安撫手法相反,激怒了敵軍。

  而反間計不是在惠王上任才有的。早在燕昭王還未死前齊國人就用過了。只是昭王公開表示以樂毅的豐功偉業,就算自立為齊王也不為過。不管燕昭王是發自內心還是政治上的考量,結果都就造成樂毅對昭王更忠不二。這一個故事發生得比漢高祖刘邦對韓信欲自封代理齊王的事件更早了幾百年,不能不說,燕昭王和樂毅的君臣良好關係是史上少有的。

  當樂毅被惠王懷疑後,他選擇了逃避到趙國,而不是回燕國送死。

  也許英雄就是需要一點運氣,取代樂毅的騎劫老兄成了歷史上最笨的將軍之一。騎劫把燕國的成果全送掉了,這反而証明了一件事,那就是『樂毅是對的』。如果騎劫真的把最後兩個城都打下來,那樂毅恐怕再也洗不清想自立為王的罪名了。

  燕惠王知道事情大條,連忙發信給在趙國的樂毅,坦承自己誤信纏言。惠王也害怕樂毅會帶趙國兵馬來報復。但這時樂毅卻寫了一封『報燕惠王書』表達立場,文辭之深遠,令我感動不下於諸葛亮的出師表。文中提及『先王』十數次之多,將樂毅和燕昭王過去的君臣畫面描述得生動活現,又說,有才能者必須遇上明主才能有所做為,自己並不會走上死於君主之手的愚忠之路。

  『古之君子,絕交不出惡聲』這是文中最令我感動的一句話。樂毅沒有在信中罵及惠王一句,他做了优雅的轉身,同時也力求燕、趙間的友好合作直到去世,算是對燕昭王做了最好的回報。

  回想孔明曾比樂毅,那,他的出師表提及先帝十多次,是不是也來自於樂毅的報燕惠王書呢?

  偉大人物,有才有德。樂毅不愧是一代名將。

  而我們,從他身上學到了什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胡服騎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